或许是因为日本商品的销售体系过于健全,也或许是地价等各方面因素限制了这类卖场的发展。在日本,除了东京的秋叶原之外,便再也找不到类似国内电脑城的地方。而即使在秋叶原,像Yodobashi、石丸电器、九十九电机这样的连锁店也是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真正以个体经营的方式独立存在的小店铺凤毛麟角。这其中,又以经营动漫游周边的小店居多,而且店铺绝大多数都以店面的形式存在。而不像国内的电脑城将火力延伸到摊位和柜台。也就是说,即使在秋叶原,也见不到国内电脑成那样区区几平米的小摊星罗棋布,并以惊人的价格贩卖着超乎想象种类繁多商品的现象。
有日本本地的玩家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的秋叶原的确有很多小摊位,类似于国内的电脑城。但是后来不知怎么就慢慢消失了,其存在过的建筑外表虽然没变,但里面的经营单位面积却是越来越大,于是,不变的容量除以慢慢扩大的经营单位面积,结果就是经营单位的数量减少了。至今,经营无线电设备、电工设备等,这些自90年代开始没有翻天覆地变化的产品的业者,仍然以很小的单位顽强的生存在街道的角落里。而以电脑和数码为核心的所谓“新产业”的经营者,却在区区十数年间以疯狂地兼并或被兼并着。
同样是疯狂的发展,中国的个体经营者随着产业量的骤增而骤增,而日本的个体经营者则逐渐牺牲并融合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单位个体,并以这个方式,重复而累积着整合,再整合。直到后,小的个体经营者已经无力维持店铺经营,因为在背负与大型个体经营者相同的经营成本(店租、单位劳动力的薪金)和销售风险的同时,这些小店在产品线,进货渠道和信誉度、知名度方面根本无法与大型个体经营者抗衡。经过优胜劣汰和兼并型扩充后发展起来的大型个体经营者,便保证了一定程度的顾客量、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个商家的销售渠道,而经营收入的提高则进一步抑制了单位地价和劳动力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与国美、苏宁对传统电器的器重不同的是,日本的大型电器店同时经营硬件、软件、耗材等各类我们一般在电脑城购买的设备。其原因很好理解,因为这种大型电器店对市场和销售的响应速度无法与零售个体营业者匹敌,于是在零售业者多如牛毛的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到电脑城购买相关产品。而同样也因为这种商铺在日本不存在,所以日本电器店也就分享了这部分市场。在完全买方市场化的IT业界,价格的优势是大的优势,加之目前售后服务完全依赖于厂商,卖场的作用简化成了一个买卖的窗口,而不用负责其他售前售后的附加服务,于是,在中国如果电器店兼营硬件和耗材无疑毫无竞争力,基于同样的原理,日本的Yodobashi和BicCamera等一直领先的市内型电器店终于被Yamada电机这样的郊外型电器店所赶超,因为繁华地段高昂的经营成本无法让他们做低价格。而Yamada电机的市场则被更便宜的网上销售所蚕食。于是电器店开始扩充自己的商品线,于是日本的电器店搞起了一站式shopping。在这里,不光是电器,游戏、音像制品、书籍、家庭用品、化妆品、皮具和手表也都一一摆上货架,这在国内的电器店或许还无法想象。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IT产品市场估值高达6800亿元,以电脑城为代表的传统渠道仍然占据着82%的份额。然而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电脑城已经处于单纯依靠消费者的消费惯性——“买电脑好去电脑城”这样的思维来支撑,然而,国内普通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渠道方面,并不存在“忠诚度”。相反,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尝试一些新潮的消费模式,例如网络购物。
无论是国内宏图三胞式连锁店面的加速扩张,国外连锁巨头百思买对中国市场的虎视耽耽,以及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涉水IT零售,都可能造成的电脑城人气分流。这是电脑卖场分散化趋势对传统电脑城运营模式发出的强力挑战。早在十几年前,曾经在美国市场风光一时的电脑城模式就已经完全消失,被以百思买为代表的连锁模式取而代之。
用商家的话来说,“电脑城需要一场变革,更确切地说,是需要一场由内到外的价值重塑和信心重建。”降租,应只是这场变革的第一步。电脑城未来的发展究竟会怎样,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答案。
现在像我都已经不去电脑城了,商家由于代理的问题,许多你中意的配件却无法以合理的价格拿下,结果很显然,不是谈崩就是客户处高价,而且现在开票乱加价的现象依旧严重。买配件都去B2C网站,比如:Newegg,360Buy。他们价格合理并且提供正规发票,这是大的优势。况且对于DIYer,你相信电脑城的装机小伙水平比你高吗?